编者按
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学术论坛升级改版,希望"研究和实践能够更面向真问题,有更多互动;共同体能够回归初心,有更多实质参与"。其中,分论坛报告邀请了业内资深专家用8分钟时间指出该议题的研究前沿和实践需求。
本期推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朱伟教授针对“风险感知”议题提出的未来研究前沿。
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lEyyoNZejhk52LtNUXLvg
以下是整理文稿(下文经专家本人核实):
关于风险感知研究,国际风险组织提出的四象限分类框架(简单风险、复杂风险、不确定性风险、模糊风险)为此提供了科学基础,不同类别的风险在感知方式和应对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
从应急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风险感知研究对政策制定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政策制定通常遵循"共性优先"原则,而风险感知研究则呈现"个性先行"特征,二者通过"个体感知-群体共识-政策反馈-实践修正"的闭环形成双向互动机制。当前研究的核心挑战在于主客观风险认知偏差、群体异质性特征以及灾害演化各阶段的认知鸿沟(致灾因子识别、孕灾环境评估、成灾过程预判、应灾决策制定)。这些差异的弥合需要建立在精准识别主观感知与客观风险的错位图谱之上,尤其是那些高风险低关注或低风险高关注的认知失衡现象。
关于未来研究方向,建议从三个维度深化研究:一是构建多源数据采集系统,通过灾害情境下的社会调查、网络行为追踪等技术实时捕获公众风险认知动态;二是开发智能分析模型,运用大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技术解析风险认知的时空演变规律;三是建立认知转化机制,探索将个体感知有效转化为群体共识,进而提升政策响应的科学性与预见性。正如今天上午研讨所揭示的,如何将大模型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应急管理体系,实现风险认知数据的快速采集、智能分析和决策转化,正是学界亟待突破的重点领域。
专家简介:朱伟,男,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长期从事基于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研究与应用实践工作。兼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获得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学科带头人、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文稿整理:郭文博
审核:吕孝礼、朱伟
排版:郭文博
应急研究与实践前沿8分钟:朱伟-风险感知
创建时间:2025-04-21 23:05